三国曹操传
如果走英雄路线就是先打孙权再打刘备,在游戏中选择回答问题时需要选择与曹操性格相反的回答,在定军山之前把那个指标变成黄蓝色就可以了,候诸葛亮就被魔王附身了,曹操就能收关羽,得到蛇矛,雌雄双剑,的卢等等
在敌后战场中根据地军民采取什么战法打击日本
战争爆发后,党号召全国总动员,主张开放,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党领导的武装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从陕甘宁边区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日本侵略者集中日军、伪军反复“扫荡”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伪军以“扫荡”为主要作战形式,又发动“清乡”“蚕食”“治安强化运动”等多种形式进攻,企图摧毁武装力量。针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党领导军民开展了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并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战法,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在山区实行麻雀战。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麻雀战战法,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打得敌人一筹莫展。1937年11月,日军步兵500人和1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附近的范村进犯。八路军第129师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多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1辆。1938年7月在《129师抗战一周年战术报告》中,专门提到范村战斗,称之为“发明了打麻雀仗”,从此“麻雀战”逐步得到推广。在打击驻守之敌时,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摸清敌人的各种情况,乘敌不备,突然袭击;在打伏击战时,我军民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伏兵,引敌人入套,用排枪、地雷大量杀伤敌人;在阻击战中,我军民采取分散隐蔽的办法,瞅准时机消灭敌人。在平原地区实行地道战。1939年初,日、伪军经常在华北平原包围村镇,制造血案。受野外挖洞藏身启发,冀中武装为了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展开对敌斗争。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风和饮水难题,军民想方设法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各村镇逐步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等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同时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并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坚固地下堡垒。山区和平原地区普遍使用地雷战。根据地军民武器装备比较差,特别是民兵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他们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各地群众就地取材,利用罐子、玻璃瓶、破铁壶等装上炸药,埋在进出道路、田边地头等敌人可能经过和触动之处,打击前来“扫荡”的日、伪军。狡猾的敌人吃过几次苦头后,也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他们遇见“踏雷”,就用石灰粉在其周围撒个圈,以防接触;遇见“绊雷”,就远远地用铁钩子钩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群众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敌人的大队人马;敌人无规律地走,就实施“飞行爆炸”。敌后军民还把地雷埋到了敌人的碉堡下,使其心惊胆战、防不胜防。因地制宜实行破袭战。1937年10月19日晚,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袭击被敌人占领的阳明堡机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击毁停机坪敌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战争中“破袭战”的游击战斗形式由此应运而生。百团大战中,交通破袭战是重要一环,参战部队、游击队、民兵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破坏正太、同蒲等铁路交通线,歼灭大量日伪军,后又继续袭击交通线两侧的日伪军,摧毁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在湖泊和水网地带实行水上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利用河湖、港汊复杂地形,采用拦河筑坝、设置水下障碍等办法,使日军汽艇难以行驶,而军民的小木船则可以在广阔水域出没自如,寻找机会打击敌军。华中地区军民就以独特的水上游击战保卫了洪泽湖革据地。他们布置水雷,或用烂网乱草封锁河口,敌人汽艇一旦进入封锁河道,乱草和烂渔网便卷进推进器,使其寸步难行。电影《小兵张嘎》就是以白洋淀地区雁翎队开展水上游击战为题材拍摄的。从1939年到1945年,雁翎队巧妙利用白洋淀水上优势,与敌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在铁道沿线开展铁道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广阔的敌后铁道线上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零打碎敲地消灭敌人,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实力。鲁南铁道游击队是这种战法的典型代表。这支武装于1940年在枣庄正式成立,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不断发展壮大,最多时人员达到400余人。他们挥戈于漫漫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其传奇般的英雄事迹,是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
36计典故故事简写
《三国演义》之36计故事情节概要第一计瞒天过海: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实例: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为谦恭,这使得原就轻视陆逊的关羽放松了警惕,不复有江东之忧,他撤走了荆州的大半兵马去攻打樊城。结果吕蒙乘机而入,偷袭成功,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实例: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要刘备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马超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第三计借刀: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以盟友的损失而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实例:祢衡恃才自傲,反复贬损曹操。曹操令祢衡去荆州做说客,劝刘表来降。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祢衡至黄祖处,酒后乱言,把其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于是黄祖杀了祢衡。曹操借黄祖的手杀了祢衡。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实例: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下令全面,打得蜀军措手不及。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第五计趁火打劫: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实例: 讨董卓联军攻占洛阳后,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取冀州。袁绍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瓒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又使人将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请袁绍共保冀州。袁绍入据冀州后,架空韩馥,将冀州据为己有。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实例: 曹操兴兵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敌战计: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第七计无中生有: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实例: 刘备自得徐庶相助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于是曹操把徐庶的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徐庶见信之后,与刘备洒泪相别,到了曹操那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第八计暗渡陈仓: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实例: 三国后期,司马昭执政时,准备一举灭蜀。于是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邓艾闻知钟会在剑阁受阻。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他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翻山越岭,冲破险阻,神鬼不觉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第九计隔岸观火: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实例: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第十计笑里藏刀: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实例: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陆逊上任,给关羽去信一封,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关羽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第十一计李代桃僵: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实例: 曹魏末期,司马昭的篡位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魏帝曹髦不甘心坐以待废,决意司马昭。司马昭听说后,早已有所准备。司马昭那天,曹髦率领童仆数百人从宫中鼓噪而出,司马昭派兵入宫,在宫内东止车门与曹髦相遇。成济立即冲到曹髦的车前,一剑刺过去。剑从前胸穿到后胸,曹髦当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之罪名,诛灭成济一族。成济成了司马昭弑君的工具及替罪羔羊。第十二计顺手牵羊: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实例: 孙坚,为孙武的后代,于汉末征讨黄巾有功,被拜为长沙太守。董卓乱政之际,孙坚为“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为诸侯联军的先锋,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因袁术存在私心,拒不发粮,而被董卓将华雄击败;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驻洛阳,意外发现传国玉玺,遂起私心,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泄漏,因此与袁绍、刘表结仇。攻战计: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实例: 孙权对荆州窥视已久,武力夺荆州不成,遂听从张昭建议以其妹孙尚香许配刘备为名,骗取刘备来东吴作,以换取荆州。诸葛亮遂向赵云暗授锦囊。赵云陪刘备到吴后,按照孔明的计策首先找到吴太后和乔国老,并在都城大肆宣扬,让妇幼皆知。孙权见事已成舟,只好假戏真做,让刘备取了其妹。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转败为胜。实例: 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养子,年仅八岁时继位成为皇帝,由曹爽、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后曹爽被司马懿除掉,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续把持朝政。曹芳做“衣带诏”密授夏侯玄、李丰、张辑三人,欲司马师,三人在宫门处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于是均被杀害。司马师以太后名义废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实例: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请求刘勋发兵降服上缭。刘勋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孙策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实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七擒七纵,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实例: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实例: 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荀彧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说明勤王的重要性。曹操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混战法: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他的锋芒,而是消弱他的气势,从根本上消弱他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实例: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军心浮动。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兵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实例:赤壁大战,曹操大败。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实例:诸葛亮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实例: 孟获藤甲军刀枪不入、水土不侵。诸葛亮想出关门打狗之计,蜀将魏延引蛮兵兀突骨至盘蛇谷,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然后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各个击破。实例: 官渡之战之前,荀或与郭嘉定计,先南后北,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兼并群雄的战略方针。钟繇镇抚关中,是为远交。曹操破张绣,杀吕布,征袁术,灭袁绍。官渡之战以前,曹操四面临敌,但始终没有陷入两线作战,而是一个一个歼灭对手,显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威力。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实例: 曹操灭掉张鲁之后,厉兵秣马西川,刘备早有吞并益州之念,正好刘彰想借刘备的宗亲身份为其抵挡曹兵。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三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捣成都,完成了占领四川的计划。并计战: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实例: 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曹操起兵十五万亲征张绣。张绣见其势大,降曹。一是曹操酒后强夺张绣叔张济之妻,张绣心怀怨恨,又惧曹操手下猛将典韦,偏将胡车儿献计偷入帐房,先盗其戟,然后灌醉典韦,里应处合,一举杀死典韦,打退曹操。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实例: 吕蒙年少丧父,和母亲前往江东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没办法,只好带着吕蒙回去见吕蒙的母亲。其母正要惩罚吕蒙,吕蒙大声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到了军中,一个小官吏以吕蒙年纪太小而看不起他,出言相讥,还称呼吕蒙为“竖子”,吕蒙怒不可愉,第二次见到那官吏,对方还是出言讽刺,结果给吕蒙一刀结果了他的狗命。后孙策听说这件事,亲自召见,交谈后觉得是个人才,便让他到自己身边,好好培养。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实例: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时一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终于在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敌人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了死地。实例: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实例: 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荒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曹兵追到当阳,刘备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板坡的桥上。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停止前进,使得刘备逃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乘隙插足,扼其主机。实例:袁绍势力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决定夺取粮仓冀州。当时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韩馥,他首先绘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请求联合对付公孙瓒。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袁绍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败战计: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实例:董卓为人阴险,滥施,并有谋朝篡位的野心。满朝文武,对董卓又恨又怕,董卓势力强大,正面攻击,还无人斗得过他。董卓身旁吕布骁勇异常,忠心保护董卓。司徒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皆是好色之徒。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蝉。就行使“美人计”,让他们为了貂蝉互相猜疑,以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实例: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后,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又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第三十三计反间计: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实例:赤壁之战前,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千,酒席筵上,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实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为了骗过曹操,诈降成功,两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使得黄盖取得了曹操信任,使用火攻,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兵马。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实例: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以退为进。实例: 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回到汉中以后见郤正,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姜维全身而退,避免为小人所害。
三国全面战争单机怎么玩
1/6分步阅读你的部队:至少3队精锐骑兵,例如史实模式中的木将/火将将卫,可以消灭的敌人:至少1个不是很精锐的满编,允许对手以任意比例配备中装或轻装的部队。重装部队,一流的将卫,一流的武将相对难对付,不过如果配比不是很高,也可以打。2/6初始状态:找两片树林,相隔远一点。把兵分成AB两部分,埋伏于树林中,敌军全军位于两片树林之间。A部分只有一队兵,B部分为其余部队(至少包括3队精锐3/6.露头:这一步,操作顺序必须正确无误。首先A队走出树林,露头。AI看见后,会全军向A进军。看到AI向A进军后,B队派一队兵作为代表露头。AI发现后,主力大军会继续向A进军,同时,会分出一小股兵力向B进军。小股兵力通常就是一队兵,具体和B处露头的代表的规模有关,你露头一队,AI基本就分兵一队4/6等待:露头操作后,AI大军向A处疑兵进军,落单的一队兵向B处伏兵进军。此时,我们的两队露头的部队不动,等待AI的落单部队和大军拉开距离,同时也慢慢走近我军在B处的伏兵。5/6伏兵冲出:等到落单敌军进入B处伏兵的冲锋距离内时,B处的伏兵出来(至少3队精锐骑兵),瞬间冲溃落单敌军。与此同时,A队跑进树林中,隐藏。在我军伏兵出来,并且A处疑兵藏匿后,AI的大军会回头,向B处进军。可是一切都太晚了,落单的敌军和大部队脱节,在我军3队精锐骑兵同时冲击下,根本坚持不到大军来救就全军覆没。6/6重新隐藏:B处伏兵消灭落单敌军后,重新回到林中埋伏。一切回到初始状态。区别是,AI少了一队兵,我军几乎没有战损。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解放军中一度有大小之说,后来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一位是开国少将。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及1000余名将军,他们被统称为开国将帅。在这一千多名的人中,有没有姓名相同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对,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大、小;他们一位是开国元帅,另一位是开国少将。元帅,赫赫有名,和朱老总一起上井冈和毛会师,成为红四军四巨头之一;抗战时期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新十大元帅之一,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有″元帅诗人"、"元帅外交家"之称,相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这里就不过多解释,这是大。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另一位小将军,其本名叫佘万能,笔名,后改名陈沂,因为两人都是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在解放军当中一度有"大""、小"之称。小原名佘万能,1912年1月22日,出生于贵州遵义,为了表示革命的毅力和决心,随改名为。(在1946年后改名为陈沂)。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党,解放前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小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当时他的笔名就叫″";1931年他考入北平大学,参加了北平左联,同年加入党;1932年成立北方文化同盟;1933年小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处五年徒刑;1935年出狱后担任《救国日报》编辑,发表的作品引起了矛盾、夏衍等人的注意;1937年去了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后进入太行山冀南工作。1939年春,刚一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1941年任鲁西日报社社长。1942年,小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代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主管文艺工作。1946年,小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后将名字改为陈沂,后经老总同意,跟罗荣桓老上级去了东北,担任东北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由于他带去了大量的政工宣传干部,之后由提议东北局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野战政治部撤销后,陈沂到东北联军总政治部,谭政要他去当组织部长,陈沂正犹豫时,后黄克诚邀他要去了西满,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并办起了西满日报。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担任总政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鼓励创作,发展文艺筹建总政文工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三度作为副总团长去朝鲜慰问。因为陈沂将军一直主管宣传文化和报社工作,所以又称"文化将军"。1955年,陈沂被授予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陈将军与陈元帅擦肩,革命途径截然不同,说起陈沂将军改名字,还有一段故事。陈将军早年上过三所大学,颇有文采曾加入左联外围组织,参军后将军听说陈老总的名字跟自己相同,很过意不去,革命年代二人并没有机会碰面,直到战争结束方才如见一面,说来也颇具传奇色彩,见面的地点正好是山东临沂城。陈老总听说陈将军改了名字,有些不高兴的说:“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有大、小是可以的嘛,但是小还是非要执意改名,正好在山东临沂,于是他改名为陈沂。不久,陈老总新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泝将军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主抓华东地区的宣传公作,正好在麾下任职,大小难得的聚在了一起。然而,陈沂将军原来的老上司黄克诚开辟东北即将动身,将军想再次赶赴最前线为革命出工献力,加上与老部队老首长更为熟悉,就主动向陈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元帅了解后,出于对革命大局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忍痛割爱放走陈沂将军,这才有了陈沂将军在西满、东北、抗美援朝的文化宣传历程。结语:大小一度在我军中传为佳话,其实在1955年~1964年授衔时,我军出现了好几对名字相同的将军。比如如下几对:方国南~1913年。少将(后改名方国安)。小方国南~1915年。少将。大李元,1894年生。开国少将。小李元,1917年生。64年晋升少将。大李道之,1911年生,开国少将。小李道之,1916年生,64年晋升少将。小罗斌,1915年生,开国少将。大罗斌,1914年生,62年晋升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