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纳粹德国到了二战末期节节败退,内部却没有出现一战德国那样的起义
- 如果你穿越到二战,会怎样对付的闪电战
-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 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为什么纳粹德国到了二战末期节节败退,内部却没有出现一战德国那样的起义
1944年7月20日下午四点,留守柏林最精锐的“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雷麦少校,奉命去逮捕当时在柏林最重要的纳粹分子戈培尔,他接到的是密谋集团成员、柏林卫戍司令哈斯将军的命令:“元首已经死亡,党卫队企图发动,警卫营立即封锁各部所在的威廉街和党卫队中央保安总局,逮捕宣传部长戈培尔”。于是这位八次战伤的年轻少校带领20名士兵赶往宣传部,在有力部队都被派往前线的情况下,“大德意志营”几乎是左右柏林政治局势的一支部队。(阿汤哥出演的伯爵上校)然而就在戈培尔的办公室里,这位具有快速演讲能力的纳粹高级领导成功的说服了雷麦,当场要通了东普鲁士“狼穴”的(密谋集团居然未能切断元首和柏林的通讯,可见计划的错漏百出),在里雷麦听见了嘶哑而又熟悉的声音,并立即表态效忠最高统帅,随即口头晋升雷麦为陆军上校,命令他率领部队在柏林发生的起义,于是以后备军司令部为主体的起义领导机构就这样轻易被粉碎了。注意雷麦并非党卫队军官,此时奉命飞往柏林抓捕叛变军官的希姆莱还在天上,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国防军的低级军官,在只要亲耳听到的声音,也立即转变立场捕杀起义军官,深刻地揭示了德国人无条件服从权威的性格和国防军遵守誓言的传统。当夜,施道芬伯格上校等密谋集团首脑都被枪决,最有希望接近成功的一次起义匆匆失败了。(雷麦少校的剧照)远比德皇威廉二世更具权威性一战时期的德国统帅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的位子是继承来的,对的统率权同样如此,在德国普通民众和基层官兵中并没有太多的威望,则不同,从1930年纳粹党参选开始,是通过争取民众支持和拉拢选票上台的,他能够成为第三帝国的领袖除了个人的政治能力外,其实也代表着当时大多数德国人的政治选择,没有足够的选票,无论如何口若悬河,他还是当不成总理。从武装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到公然挑战《凡尔赛和约》吞并奥地利,以及不费一枪一弹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洗刷德国一战战败的耻辱,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德国民众逐步将其奉若神明。而不顾普鲁士军官团的反对,又用闪电战在波兰和法国取得巨大的军事成功,也使自己的地位在中得到巩固,你会发现他经常解除高级将领的军职,却无人敢于抗命,因为对的统率力远超德皇。(施道芬贝格和弗罗姆将军)党卫队和武装党卫军成为重要威慑力量这是的发明和他一直支持扩充武装党卫军的原因,希姆莱党卫队的最重要机构“帝国保安总局”拥有令人谈虎色变的情报网、告密者群体和执行力,这也算是海德里希的“天才”所致,保安总局所属的盖世太保在德国各阶层也包括中,安插了大量暗探和同情者,实际上密谋集团从1938年起就多次试图搞掉,许多次的计划都被党卫队及时侦破和瓦解了。而到战争末期,多达近百万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充斥在各个战场上,他们对的忠诚度远高于国防军,虽然在作战中接受国防军战地司令部的指挥,然而在政治上他们对陆军将领也是一种监视和制衡,前线将领的任何军事异动都在武装党卫军的眼皮子底下,所以陆军司令官们很难形成拥兵自重的气候,更别提发动武装起义了。(被炸懵圈了)国防军的宣布效忠局限了军官们的思想“720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施道芬贝格回到柏林后第一时间通知了自己的表弟、大巴黎卫戍司令部处长霍法克中校,后者说服司令官施图尔纳格尔将军迅速逮捕了在巴黎的1200名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军官。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事件没有反转的话,这些党卫队分子几天后大部分会被枪毙,然而当晚上九点的讲话播出后,施图尔纳格尔将军立即下令释放他们并办酒压惊。毫无疑问,这些党卫军在接到正式命令后一定会逮捕和枪决施图尔纳格尔等人,然而德人们就是这么奇怪:既然没有死,那么就得继续效忠,哪怕枪就要顶在脑门上。德国国防军对的效忠宣誓是在1934年8月3日进行的,兴登堡总统去世不足24小时之内,由国防部办公室主任赖歇瑙起草誓言,由陆军总司令勃洛姆堡通令执行的,这样的效忠使绝大部分德国官兵头脑被禁锢,“违背誓言”在他们看来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柏林起义前被推举为“总司令”的维茨勒本陆军元帅、主谋贝克将军、后备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等人,一旦发现还活着就放弃了指挥,坐等党卫队上门抓捕,性格倔强的最多选择。不停的解除和重新任命高级将领的军职,除去战场胜负因素外,难说也是一种政治手腕,这种做法既避免了陆军将领在某支任职过长形成个人势力,也在不断的“搓摸”中让这些将领更为顺从,一旦重获起用又兴奋的不行,像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人莫不如此。而德国人的组织性、纪律性、刻板性也决定着他们在潜意识里有不安全感和盲从性,二战时期的德国,确实不具备武装起义的土壤和气候。别说这些陆军将领们了,即便是第三帝国最有权势的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和所谓“帝国元帅”戈林,两个身边最亲信的人物,当他们在的之前三天里,稍稍暴露出试图取而代之的念头,只需要在地下避难室里通过电报发布命令,一个被党卫队抓捕扣押,一个失去全部权力,这个纳粹狂人在垂死前的政治控制力,可见一斑。(大德意志警卫营集合剧照)
如果你穿越到二战,会怎样对付的闪电战
我会用明碉暗堡加战壕作立体防御网对德军进行拦阻。用地雷阵外加机枪阵地和炮兵阵地反击其机械化部队,用单兵火箭筒和狙击枪进行点射和偷袭,再用集束手榴弹进行近距离巷战,指挥部则设置在偏远山区或地下室去。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因为钢盔这玩意,他压根就不是为了挡子弹的。咱别的不说,要是真拿一肉脑壳戴着一钢盔,迎着子弹去顶的话,您别说步枪弹了,要是距离够近他手枪弹也撑不住的。子弹要是正面撞到头盔,别的不说,他一准能穿俩窟窿,钢盔一个,脑门一个,这都不带有疑问的。当然要是这颗子弹力道足够的话,能给你来四个窟窿,肉脑壳俩,钢盔俩。您以为咱翻看网络资料上那些个废弃的钢盔,那窟窿眼咋来的,都是一个没注意,正面和子弹撞上了。咱别的不说,就咱家的式突击步枪,就这老铁,那家伙架起来,对着一百米外的目标突突一下,六毫米的钢板,就跟筷子捅豆腐一样,噗嗤一下直接就能穿透了。小编就想问一下,啥钢盔有六毫米,就拿二战德国人生产的钢盔——M35钢盔,也就是1.5毫米的厚度。就这厚度,子弹一捅就漏,您还别问为嘛?您以为子弹那动能是白给的吗?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瞧你说的,非要1.5毫米啊,你整个更厚实的不就能挡住了?”这说的,这成了俩小孩子斗气了,不是那样的。您把钢盔整个十毫米厚的?你快拉倒吧,就这厚度,那重量是多少?您想过没有?咱那大脖子,能撑住吗?那脑袋不是戴着钢盔了,压根就是扛着一铁锤。来个五公里武装越野,吓死你,还没到底,这就口吐白沫子喊救命了。所以这主意要不得,压根就是熊瞎子舔马蜂窝,这不瞎捣乱吗?那么这头盔是干嘛用的呢?头盔正儿八经的用法,他是用来挡流弹和各种破片的。您比方说一发子弹,嘎嘎的飞了一千米,能量衰减的差不多了,正巧撞头盔上了,这就相当于和尚撞了一个钟,噹的一声,咱套在头盔里头脑壳,来个回音就听个响,人没事。可要是当时没有戴着头盔,别想了,指不定就在脑门上钻一窟窿眼。当然要是近距离遇到能量没有衰减的子弹,要不是正中头盔,而是擦着头盔的边走一下。因为头盔是流线型的,他可以逼着这子弹的弹道偏离原来的方向,在头盔上留下一条深深的擦痕就飞别出去了。您别以为这种情况没有,太多了。这要是没有带头盔,您还在肉脑壳上划拉出一道深深的擦痕?这来不了,估计就得钻进去了。这是子弹,在有就是破片。战场最不缺的就是四处乱飞的,废铁片子,什么手榴弹的预制破片啦,炮弹炸开的碎片啦,还有地雷的碎片,所以脑袋上戴这么一个钢盔,能够有效的抵御这些个东西的伤害。毕竟脑袋是人体中最关键的一个道具,你打其他地方上,人还有机会活下来,这要是在脑袋上开一窟窿,这可不好说。搁着在说一点。咋说呢?在战场上的可不是子弹,而是各种各样的破片。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相信,一说这,脑子里一准想到的是,各种战争片的画面。机关枪,步枪,手枪,刺刀,大砍刀的,那其实是影视效果。根据美国人自己在战场上的统计,士兵的伤亡,他有75%来源于炮弹,地雷,甚至手榴弹,炸弹所产生的碎片造成的。而这些碎片你别看他在战场上四处乱飞,他的速度仅仅是子弹的一半所以钢盔是用来挡这些个东西的,不是迎着头盔正面打过来的子弹。根据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总结,就这钢盔差不多保护了七万美国士兵的性命。您要知道,美国在欧洲战场上,陆军阵亡的士兵才不到十八万,就这头盔保护的下来的士兵快一半了。所以您也不能说,这头盔没有用,至少他很好的完成了他的任务。钢盔这东西,能够出现在战场上,必然有他的作用,毕竟都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再说头盔也不是没有其他作用,别的不说,就说战场上要是没有锅,拿下钢盔这就是现成的锅。整一锅胡辣汤来不了,但喝点热水,来点热汤还是没有毛病的。当然现在的钢盔不叫钢盔了,毕竟人家已经不是用钢铁制作的了,要是整点汤啥的,这味道太冲,头油过多受不了。但这头盔上安装的各种辅助设备可不少啊!套个这目镜那目镜的。所以在以后的战场上,这头盔其他的作用会被逐渐的开发出来,但他的主要作用,防流弹和破片的功能,不会减弱的。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这个问题的题设是错误的,并不是在二战末期各国才认为步枪威力过剩,这个趋势从一战期间就出现了。一战是一场很无趣的战争,虽然号称是世界大战,伤亡也很大,却很少有人回忆一战的经典战例。现在的人们回忆起二战,还能想起斯大林格勒的对峙,诺曼底登陆的辉煌。而回忆起一战,就只剩下两个字——血腥。无论是索姆河战役还是凡尔登战役,双方都付出了上百万人的伤亡,却没有对战争起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客观来说,一战时期的战术没有跟上武器装备的发展,导致了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一战的战斗形式,主要是这样的:堑壕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旋律。一战中,各国的防御手段都很强,进攻手段却都很弱。坦克是一战中期才发明的,各国进攻的主要力量还是步兵。而没有防御手段的步兵在机枪和火炮组成的火力网面前就是活靶子,所以一战虽然伤亡很大,战线变化却很慢。一天的血战打下来,很可能战线只移动了几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士兵都蜷缩在了战壕里。如果没有命令,谁也不主动进攻,拿着步枪互射,打打冷枪。由于战壕离的远,一战士兵的步枪必须射程足够长,所以一战的步枪主要以全威力步枪弹为主。毛瑟步枪(也就是通常认为的98K),莫辛纳甘步枪,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但一战中的将军们很快发现,步枪虽然在隔着战壕互射的时候作用很大。但是如果一方已经进攻到战壕里的时候,拿步枪的士兵非常尴尬。由于上弹慢,火力持续性差,很多时候士兵们甚至会抛下步枪肉搏,或者直接用刺刀较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战的专家们发明了霰弹枪和。霰弹枪射速比步枪快,打击面很广,外号叫“壕沟清扫机”,而射速快,火力持续性强,在短兵相接时优势很大。但一战后,各国依然没有抛弃老式的步枪,因为他们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是堑壕战,还是要以保证射程为主。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坦克对于陆地战争的形态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德国发动第一次闪电战开始,欧洲人才明白——原来战争应该是动态的。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颠覆了陆战的形式,各种穿插包抄,将准备固守的法国打的落花流水。步兵不再是战场的主流,坦克才是战场的主人。因为有了坦克,堑壕不再具有了防御意义,敌对双方步兵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绝大多数的战斗在四百米之内的距离中发生,这时候,射速慢威力大的全威力步枪已经开始过时了。除了坦克之外,机场的改变也决定了步枪的命运。与一战中的重机枪为主不同,二战中发明了大量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机枪的使用场景不再局限于阵地上。机枪威力大,火力猛。专家们发现,一把机枪使用的好,其杀伤效果胜过几十个步兵。于是步兵火力的配置再次改变,从每个人都是一个战斗单元变成了以机枪为核心的战斗单元。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步兵班里,机负责输出,其他人都是机的辅助而已,他们更多的是负责警卫工作。所以,对于普通单兵来说,他们需要一款以中近距离为主,火力持续性好的武器。德国STG44突击步枪应运而生。德国人削减了传统步枪弹的口径和装药量,但半威力子弹的装药量又要比手枪()子弹大。这种步枪火力猛,射程始终(400米左右),是当时德军士兵普遍喜爱的一款武器,也收获了很好的战绩。只不过由于当时德国已经日薄西山,没有大规模装备而已。突击步枪的成本要比全威力步枪高上不少,所以当时各国还是以长短结合的(全威力步枪+)来装备部队。只有个别土豪装备了突击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比如德国的STG44和美国的M1加兰德,二者都在战场上有很好的表现。而在二战后,各国都加紧给士兵们换装突击步枪,随着质优价廉的AK47的发明,世界上彻底淘汰了全威力步枪,属于突击步枪的时代到来了。
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1947年8月间,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领损失较大的二纵、七纵去胶东地区休整,临走给粟裕留下一封长信,以诚恳的语气相告:“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如果拿五仗没打好的主要原因放在乐观这点上去检讨,是不能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的”,这是来自华野内部一次罕见的批评。(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此前的6月29日,华东野战军接到了西柏坡的电令,要求陈粟大军多路出击牵制山东战场的蒋军,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根据这一指示,华野决定兵分三路出击,以叶飞和陶勇率两个纵队组成“左路兵团”挺进鲁南,以陈士榘和唐亮率三个纵队组成“右路兵团”直插鲁西,陈粟亲自掌握四个纵队及特纵在鲁中拒敌,这就是华野历史上有名的“七月分兵”。陈粟首先选歼的是进犯鲁中根据地的整编第11师,即胡琏率领的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由于山东战场兵力已不充足(调出部队去大别山),胡琏电请徐州方面转攻为守,从鲁村转进到南麻地区构筑工事,在此停留了20多天不再继续推进。7月18日,华野三个纵队在大雨中包围南麻开始攻击,以第7纵队负责阻援。(七纵司令员成钧)然而在这大半个月时间里,胡琏督促部队构建了非常完备的防御工事,南麻周围五公里范围内,整11师修筑了以数百个子母堡为核心的工事群,缺乏思想准备的华野指战员在进攻中付出重大伤亡,仍然进展缓慢。胡琏为了负隅顽抗,当场枪决了临阵脱逃的整编18旅一名工兵营长,逼着各部队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即便如此,华野依靠优势兵力和官兵们的浴血奋战,历经三天反复争夺,仍然将胡琏所部压缩至很小的区域,攻击部队已经全面接近敌核心阵地,看起来胜利在望,而“土木系”老本整编第11师则在劫难逃。陈粟首长希望全歼整11师再来一次“孟良崮大捷”,以实际战果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而胡琏则拼命地向徐州和南京发电,要求增援。(华野陈粟首长)然而由于暴雨倾盆,华野用来攻坚的炸药几乎全部受潮,无法对敌核心阵地进行爆破攻击,爆破手冒着敌人火力送到位后能爆炸的不足十分之一,垂死挣扎的胡琏则不停派出部队实施反冲锋,战局一时陷入僵持。在外围,黄百韬担任指挥官的敌人援军正在赶来,援敌由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的四个整编旅组成,孟良崮战役的处分,让黄百韬不敢偷奸耍滑,率领部队疯狂进攻我7纵阻击阵地。1947年7月21日凌晨,黄百韬所部已突破华野阻击线,接到消息的胡琏搜集所有剩余,组织部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反突击,部分华野部队后撤。当晚,陈粟为避免全军陷于被动,下令撤出战斗,南麻战役就此失利。战役中我军歼灭整编第11师5000余人、增援的两个整编师4000余人,但华野四个纵队伤亡近万,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斗。(整11师师长胡琏)南麻战役绝对是一场恶战,华野伤亡较大本应转入休整,但是蒋军李弥的整编第8师此时突然占领临朐,阻断了我军向胶济线以北转移的通路,粟裕侦知李弥部队刚刚到达临朐,防御工事仓促不坚,遂决心乘其立足未稳将其歼灭。于是再次命令第2、第6、第9共三个主力纵队转而围攻临朐城,同时继续以7纵阻援,各纵队于7月24日遵令同时发起战斗。至7月26日下午,华野二纵5师已经突入临朐南关,并对城墙多处实施爆破,可惜暴雨再次使炸药失效,第5师一个突击连连续五次爆破,炸药包居然一个都没有响。当夜5师再次组织突击,将城墙炸开缺口后所属第14团迅速冲进去七个连。但是由于突破口被敌军火力封锁,14团突入城内的部队被敌军包围陷入困境, 李弥以两个团进行疯狂反扑,我军七个连的干部战士奋战3小时后弹尽援绝,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25师师长黄百韬)由于外线阻援的7纵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被追敌和援敌多处突破,难以保障攻城部队的侧后安全,加之华野已连续作战半个月,伤亡较大部队疲劳,同时受山洪暴发影响,粮食、物资前送及伤员后运等均极困难,考虑再三,陈粟首长再次下决心撤出战斗。 临朐之战,华野虽然歼灭李弥整8师7000余人,但未能达成预期的歼敌目的。整个1947年七月份华东野战军连战不利,都是在几乎锁定胜局的情况下遭敌反扑而功亏一匮,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无法在局部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战后,粟裕将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是在西柏坡和的鼓励下,粟裕率领部队很快走出失利的阴影,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休整后,1947年9月初即挥师鲁西南,取得了全歼敌整编第57师的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