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在装修,泥水佬不仅做错了工作而且还拖着不来做该怎么办呢
2021-11-07 14:45
孙颖莎的人气为什么那么高,招人喜欢
何止球迷?刘国梁、李隼都看好了!孙颖莎,出生在河北石家庄,老家是河北衡水故城。父母是工薪一族,普通公务员,祖父母在老家务农,绝对的平民出身,无任何背景。父母开始让孩子打球就是想锻炼孩子孱弱的身体,谁想到打成现在这样,莎莎十年之前,在石家庄很多成人就打不过她。莎莎生日是2000年11月4日,严格讲才18岁,准确讲到今年11月4日才满19岁,是国乒一队最小的,比之日本的伊藤美诚还小一个月。莎莎2015年年底进国家二队,一场队内比赛,以第一的成绩晋升一队,二队时间很短,2016年晋级一队。2017年迎来人生第一个成人比赛,就是日本公开赛。一战双冠,女双和陈幸同逆转获胜。女单击败刘诗雯、王曼昱和陈梦问鼎冠军。那一刻起,国乒震惊,球迷熟知,日本哗然!“小魔王"从那开始的,严格讲,日本人给送的绰号。后来王曼昱和陈幸同崛起,由新三驾马车改为三小魔王,简言之,魔之头是孙颖莎。经历了2017年的高光,记者套路孩子,问她目标是啥?想战胜谁?江湖套路多,水深呀!莎莎时年不满16岁,高中生的年龄。她说,我喜欢小魔王这个称号,想成为大满贯,想和宁姐交手。当时有人说,这是狂!呵呵!你真想多了,个人16岁干啥了?莎莎同时表示,之后要改变,这么打不行,别人注意你了,会越来越难,看来孩子有预料。那次采访至今,谁再听到过孙颖莎说过一句过头的话,谦虚、低调成了标配。但是一语成谶的是,谁也赢过了,就过不了丁宁。第一次输宁,她伫立,表情严肃,久久不愿离开。要说当时有什么追求,也许想多了,可是莎莎说过,我就是喜欢赢球的感觉,别无他意。哈哈!这就够了,心无杂念,一味只为乒乓球。刘国梁离开一线,国乒开始混乱。各自为政,就有了后来的嫡传和散养,莎莎既不是嫡传又不是散养,就是放养,最惨的一个。明明在张琴老师那挺好,调整到黄海诚门下,当时刘诗雯离开黄海诚,陈梦是黄门大,莎莎就是个龙套。然后王曼昱有肖战,陈幸同有李隼,莎莎从2017年下半年和2018上半年陷入灰色阶段。两次遭遇拂袖门,孩子几乎崩溃了。朋友们!试问一下,一个16岁的孩子有多大承受能力。还好!李隼这值得称赞,阅人无数的他,发现孙颖莎是可造之才,有意打造!连报青奥会和亚运会,给机会。可莎莎烦了,有抵触情绪开小差。李隼急了,罚跑万米长跑!嘿,转折来了,知耻后勇的孙颖莎开始全面崛起。亚运会双冠,青奥会双冠,李隼有想法了。伊藤美诚一串三,朱雨玲改投邱贻可,刘诗雯二投马琳。黄海诚拂袖门后,亚运会前,李隼公开说过,运动员有问题跟主管教练有直接关系。从那时起,李隼多有担任莎莎。尤其世乒赛抽签后,莎莎和伊藤抽一块,李隼 刘国梁 孙颖莎一天三碰头,这是重视的第二步。莎莎争气,闯进八强,4:1兵不血刃击败伊藤美诚,当时不亚于世乒赛冠军,双打和王曼昱又击败伊藤美诚,世锦赛双杀伊藤美诚,大功臣。之后,刘国梁带身边看比赛,说明点什么吧?之前的地表十二强小组赛十五战全胜,创造了历史。正赛八胜三负排名第二杀进世乒赛单打,真是凭实力上位的,不服没用,并且零封丁宁,实现突破。最近公开赛三站二冠四强,最耀眼的一颗星,没毛病。两胜刘诗雯,双杀王曼昱,大胜陈梦,对丁宁一胜一负,绝杀石川两次,四次交手保持全胜,目前去了T2联赛,种子选手哟!至此,孙颖莎世界排名十一位,澳公赛后再排名,进前十定局。公开赛排名力压陈梦,飙升第一位!成绩归成绩,小莎莎自带人缘,豁达的心胸,稳的心态决定了高度。低调的人品,谦逊的语言更使人气飙升。对比赛胜负的看淡,并不证明心里没有。比如嘴上说向伊藤美诚学习,到了场上吊打你没商量,这是令人佩服的。好了,不多说,孙颖莎不止球迷喜欢,教练组认可,刘国梁心里有数,大有可能成为李隼关门老徒弟,祝福莎莎吧!未来无可限量,这个状态保持到明年,东京也许会出现19岁的孙颖莎哟!朋友们怎么评价孙颖莎,欢迎评论探讨,谢谢支持。
曹操为何如此独看得起刘备
很正常。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在识人方面都异于常人。刘备投奔曹操时,虽然很落魄。此前更是屡战屡败,四起四落。在一般人眼里,像刘备这种人,就是流浪军头而已,没前途可言。但曹操可不是一般人。在他看来,刘备这种草根出身(草根中的佼佼者),无身份背景,无贵人相助,甚至连运气都没有的人,竟然能百折不挠,始终不放弃奋斗目标,一直在拼搏。实在是世间罕见,太难能可贵了。英雄惜英雄。同样是创业者(曹操属于贵族中的草根),曹操能体会到刘备的厉害。知道刘备与袁绍、袁术之流,不是事。比起孙策、刘表、马超。刘备又多了一份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韧劲!他这种人,更难对付。所以。自打曹操见到刘备后,他对刘备的态度大概就是:这个人是我亲自认定的天下第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他非常想招揽刘备。甚至,想让刘备做自己阵营的二把手。(从刘备被封为左将军就可以明显看出曹操急于拉拢刘备的心情)只是,刘备觉得自己与曹操性格不搭。千方百计逃跑,与曹操分道扬镳。不过,有一说一。从史料记载来看。曹操虽然认可刘备,承认他是天下第二。但曹操并不认为刘备有资格与自己平起平坐。在曹操心里,天下第一永远是他自己。刘备再厉害,也只能是。老大和,在他看来,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不是100分和99分的差距。而是100分与70分的悬殊差距。所以,我们在史料中就看到了,虽然曹操前期对刘备评价很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被周瑜打败,他都非要说是刘备打败自己,而周瑜不过是运气好。(在曹操看来,如果是刘备赢了自己一次,他可以接受,但换成别人就不行,哪怕是周瑜)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但到了后来,刘备真的崛起了,在汉中与曹操正面硬钢,并且还占有上风时,曹操就气急败坏了,不夸刘备了,改成谩骂了,有点像泼皮无赖似的,想在言语上找回面子。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一个已经快65岁,且贵为魏王的人,对着一个60岁的人,像个流氓一样,自称爸爸的画面。简直太“美”了。三国之前,上一个这么不要脸的英雄,还是汉高祖刘邦。这说明,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文化再高的人,心态崩了,气急败坏时,也照样会说出粗鄙之语。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率军退走,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输给刘备的事实,又听说刘备手下有个的狠角色。于是,他马上就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太厉害。曹公为魏王,王西征,闻策,曰:“固知玄德不辨此。”又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反正,在曹操眼里。自己是第一,刘备只能是第二。区区第二,居然能赢第一?还是大胜?这不科学。这其中肯定有猫腻。哦,知道了,原来是因为有的辅佐。就是嘛,我就知道一个卖草鞋的渣渣,不可能这么厉害,肯定有人教才打败我的。——这大概就是曹操退出汉中时,他的自我安慰。总的来说。曹操看得起刘备,很正常。刘备相比于当时其它诸侯,他的身上确实有一种别人都不具备的东西——韧劲。要么,就别得罪刘备。既然得罪了,就一定要弄死他。你弄不死他,他日后总有一天要回来弄死你。——这就是刘备的可怕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识人方面的能力,也非常优秀。综合素质,其实不输曹操。官渡之战时,所有人都看好袁绍。就连曹操麾下的将领也看好袁绍,纷纷暗中写信,讨好袁绍,提前给自己留好路。而就在袁绍军中的刘备,却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不看好袁绍。变着法的要逃走。事后证明,他的猜测全中。在当时,刘备真正服气的军阀,就一个人,就是曹操。别人,刘备都不服。多年后,刘备拿下半个荆州,招贤纳士,成立了自己的参谋团队后,他的底气足了,对曹操的态度也变了。之前对曹操,他非常忌惮。能躲就躲。而到了汉中之战时,他根本不怵曹操,他甚至还认为自己比曹操还厉害点。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在刘备看来,自己与曹操,不存在鸿沟天堑般的差距。如果自己有与曹操一样的资本,他自认为不会输给曹操。总体而言。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一直把曹操视为是自己的死敌。有时候,刘备还暗中观察曹操。总结曹操的一些失败教训,借以警示自己,少走弯路。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在刘备看来,曹操既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枭雄。也是自己前进的榜样。曹后,刘备感到寂寞。于是,他就派人去吊丧。当然,使者被曹丕撵走了。紧接着,刘备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孙权小儿不是自己对手。于是,他随即发动了东征。夷陵之战,他被打败陆逊后,他的反应都和曹操一样,非说这是天意。不承认陆逊的能力。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这应该就是英雄相惜吧。一样的优点,一样的毛病。
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果亲王也就是康熙的十七子胤礼,他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他也是雍正继位后,除了老十三胤祥之外最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以及重用的弟弟。在胤祥英年早逝之后,胤礼是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且还重用厚待的弟弟,正是因为雍正对老十七胤礼的喜爱和信任,所以雍正临终前将青年继位的弘历也就是乾隆托付给了胤礼,以胤礼和老十六胤禄以及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位辅政大臣,而胤礼则是首辅,并且雍正一再交代乾隆照顾好胤礼不要让他过度操劳,可见雍正对胤礼的喜爱。胤礼少年好学温文儒雅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算是康熙人到中年才生的儿子,胤礼的生母为勤嫔陈氏,勤嫔家族出身比较低微,她的家族都是镶黄旗汉军旗包衣奴才出身,她的父亲陈希阂不过是二等侍卫,而且勤嫔在康熙时期一直是没有封号的妃嫔,直到康熙晚年才因为生有皇子被册封为嫔。胤礼生母勤嫔家族出身地位不高,所以胤礼和生母勤嫔在父亲康熙面前也并没有受到重视,胤礼在康熙去世时已经年满27岁还没有任何封爵,也没有任何职务权力,可见这对母子在康熙时代非常不受重视。当然胤礼不受父亲康熙重视也和他为人低调内敛有很大关系,胤礼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简单的说一说胤礼的这位老师沈德潜。沈德潜是清代非常有名的诗人,乾隆曾经非常赏识沈德潜,经常与沈德潜互赠诗词,而且沈德潜非常高寿活了97岁,从康熙初年一直活到乾隆中期。沈德潜年轻时期就是非常有才华,但是常年科举不中,终康熙和雍正两朝沈德潜都没有考中过进士及第,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67岁的沈德潜才考中进士,不过沈德潜生性开朗豁达,把这些看得非常淡薄,因此沈德潜在当时文坛素以豁达大度著称。沈德潜在康熙中晚期曾在文学方面指导过胤礼,但并不是官方指派,因为沈德潜没有官职在身,所以胤礼是少年时期在民间与沈德潜结识,跟随沈德潜学习文学诗作,因此胤礼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而且深受其师沈德潜豁达大度的影响,胤礼在青少年时期也是非常豁达大度,温文儒雅。所以胤礼在早年深受文学熏陶,无意于政治,也从不参与皇位之争,在康熙时期胤礼基本就是寄情于山水,工于书法,擅长诗词,更加喜好游学四方。因此这样的胤礼又低调,又喜欢出去游学,还不过问政治,所以在父亲康熙时代胤礼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也没有得到康熙册封爵位,可以说康熙在世时他可能很容易把胤礼这个儿子忘掉,毕竟20多个儿子,不出类不拔尖,老爹也很难记住你。胤礼正是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在康熙面前从来都是不声不响低调做人,也因此胤礼可以在康熙朝时期激烈的皇位竞争中独善其身。雍正继位后对这位低调内敛的小兄弟格外喜爱和器重胤礼的性格确实非常豁达大度,而且对于权力真的是野心不大。其实胤礼也是有资本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虽然胤礼的生母勤妃陈氏娘家出身地位不高,但是胤礼的嫡福晋钮钴禄氏却是清朝政坛豪门。胤礼的嫡福晋钮钴禄氏是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孙女,也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曾孙女,她的父亲也是康熙朝权力比较大的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阿灵阿,她的姑姑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另一位姑姑则是老十胤䄉的生母温僖贵妃,可以说胤礼即是胤䄉的弟弟也是他的表妹夫。因此来说钮钴禄氏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清朝盛极一时的权臣,是清代政治豪门遏必隆家族的一员。如果胤礼真的想参与皇位竞争,他嫡福晋钮钴禄氏家族可以给他提供很大助力,胤礼的岳父阿灵阿也是康熙给胤礼指派的老师,阿灵阿是“九子夺嫡”中强力支持老八胤禩的重臣之一。不过幸好胤礼没有受到阿灵阿这个老师兼岳父的影响,他更多是受到他民间的老师沈德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胤礼没有想借助岳父阿灵阿家族的势力参与争夺皇位,更难能可贵的是胤礼也没有跟着岳父阿灵阿一起去支持胤禩,因此来说胤礼是既没有野心也无心涉及政治。雍正继位之后对当初参与争夺皇位的其他兄弟打击很厉害,尤其是针对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打击最厉害,他俩更是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冠以恶名,囚禁致死。雍正一方面对这些不肯臣服和参与过皇位争夺的兄弟动用残酷手段,另一方面雍正也需要收拢皇室宗亲的人心,他需要对一些像老十六胤禄这样肯定听话肯臣服于自己的兄弟更好一些,所以低调内敛还非常有才华且没有野心的胤礼被雍正发现,他非常喜爱这样的兄弟。因此生性豁达大度且没有野心,还很有才华的胤礼在四哥雍正继位后就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而与自己的老师兼岳父阿灵阿形成了鲜明对比。阿灵阿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就已经去世,但是阿灵阿当初与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关系太好了,所以雍正继位后非常憎恨阿灵阿,认为是阿灵阿助长了胤禩的野心同时还挑拨了胤禩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即便阿灵阿当时已经死了很久,雍正还是在清算胤禩时将阿灵阿也列入清算之列,阿灵阿死后被雍正毁碑,雍正改立其墓碑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其实阿灵阿按亲戚关系来算还算是雍正的亲姨夫,阿灵阿之妻乃是雍正生母德妃的亲妹妹,由此来说胤礼之妻钮钴禄氏与雍正也算是表兄妹关系,胤礼也是雍正的表妹夫。即便如此亲戚关系,雍正依旧将阿灵阿次子阿尔松阿斩首,将阿灵阿家族全部流放宁古塔,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胤礼的嫡福晋阿灵阿之女钮钴禄氏。因为雍正一面大肆诛戮阿灵阿家族,一面又对胤礼非常好,雍正刚即位就直接册封了胤礼为多罗果郡王,可以说胤礼都没当过贝勒和贝子,直接就是郡王起步,这都看出雍正对这位小兄弟的喜爱。雍正诛戮阿灵阿家族时,还怕胤礼即其妻钮钴禄氏会产生担忧,雍正曾经亲自召见胤礼夫妇,当面向他们表示,阿灵阿家族所为与他们夫妇无关,以安胤礼夫妇之心。雍正就是看中了胤礼性格豁达大度、低调内敛且没有野心,还比较有才华,所以雍正继位后对他是十分赏识,即位之初给胤礼加封果郡王的同时,雍正还让胤礼署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兼署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还兼任了理藩院尚书,可以说胤礼手握两旗大权还兼管着外交事务,权力非常大。这只是即位之初雍正对胤礼的喜爱和赋予他的权力,这些事务只是雍正想让胤礼小试牛刀而已,算是看看胤礼有什么能力和多大本事。胤礼也不负雍正的赏识,把正黄旗和镶蓝旗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处理外事也非常符合雍正的心意,这一下更是让雍正对胤礼喜爱非常。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更是晋封胤礼为和硕果亲王,成为了亲王爵位,在之前胤礼的两旗都统职务上,雍正又让胤礼署理了镶红旗满洲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至此胤礼一人身兼三旗四都统职务,这时期的胤礼权力地位基本在雍正朝仅次于老十三胤祥了。胤礼不止在权力地位上仅次于胤祥,在赏赐方面也基本和胤祥差不多,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曾让胤礼代替自己去祭祀社稷,这件事办妥之后,雍正在先赏赐胤祥一万两白银后,又以此为理由赏赐给了胤礼同样的银钱。胤祥生母敏妃家族出身是包衣奴才出身,身份地位低微,在康熙时期都是没有名号的庶妃,只是在死后被康熙追封为敏妃,但是雍正当初十分喜爱十三弟胤祥,雍正在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胤祥生母家族全部抬出包衣身份,授予贵族地位,同时还立刻追谥胤祥的生母敏妃为敬敏皇贵妃,一下给胤祥生母连升两级,并且雍正打破了妃子不能从葬帝陵的先例,将胤祥生母葬进了康熙帝陵之中,与康熙同墓同穴。清朝皇妃能陪葬帝陵就是由雍正为胤祥生母开创的先例而来,本来康熙生前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胤祥的生母敏妃与自己合葬,而胤祥生母能被葬进康熙帝陵之中完全是雍正抬举进去的。《清史稿》中记录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强悍: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同样雍正对胤礼生母勤嫔家族也是如此,雍正即位时,胤礼生母勤嫔还在世,本来按照清宫规矩驾崩,生前的妃嫔有儿子的可以出宫由儿子供养,只有当这些妃嫔的儿子全都去世,才由现任皇帝接回紫禁城在宁寿宫中供养。但是雍正没有让胤礼生母勤嫔出宫,而是他替胤礼将勤嫔供养在宁寿宫中,可以说算是雍正替胤礼供养,而且雍正还晋封勤嫔为皇考勤太妃,所以勤嫔在后世也被称为勤妃。同时雍正也是跟提拔胤祥母系家族似的,将胤礼的母系家族由包衣出身提拔成了贵族,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雍正对胤礼的喜爱可以说仅次于他最喜爱的弟弟胤祥。雍正朝中后期胤礼替代已去世的胤祥成为雍正最信任和倚重的弟弟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之后,胤礼更是进一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雍正让胤礼接管了胤祥生前所掌管的户部,胤礼在之前雍正七年(1729年)还兼管了工部,之后雍正又让胤礼兼管宗人府,可以说胤礼此时的政治权力达到了最高峰。胤礼为人认真仔细,在处理工作事物上十分认真尽心尽力,最关键的是胤礼不贪恋权力也不贪恋金钱,这点最为让雍正所喜爱,所以雍正才会对胤礼格外的器重和赏识。雍正曾经评价胤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而且品行端正,操守清廉”。因此胤礼在老十三胤祥去世后,雍正朝中后期权力更盛,更是深得雍正所倚重,直到雍正临终前诏胤礼、胤禄和张廷玉以及鄂尔泰,向他们四人托孤,将青年乾隆托付给四人。老十六胤禄和二十四阿哥胤祕是雍正除了胤祥和胤礼之外最喜爱的两个弟弟,但是他们俩比之十三和十七那还是差了一些,但是胤禄为人忠厚老实,也得到雍正信任,并且在临终前委以重任。胤礼更是雍正临终时托孤的四大辅臣之首,也就是乾隆初期的首辅大臣。由于胤礼工作兢兢业业,非常勤恳认真,而且雍正所赋予他的权力和职务还很多,所以胤礼非常劳累,因此雍正担心过多的工作会把弟弟胤礼压垮,怕胤礼步上老十三胤祥的后尘,所以在临终前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和照顾好他的十七叔胤礼。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清史稿》乾隆即位后果然遵照其父雍正的叮嘱,非常善待和礼遇十七叔胤礼。乾隆刚即位之时,胤礼与胤禄以王叔之尊,拥护乾隆,率先带领群臣向乾隆下跪俯首称臣,乾隆对两位叔叔如此拥护自己十分感动,当即下旨,永久赐予胤礼和胤禄双王俸禄,御前免跪待遇。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二王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清史稿》可以说胤礼在雍正和乾隆时期都是深受重用和礼遇,当然这也归功于胤礼非常好的脾气秉性,所以胤礼才能深得两代帝王的信任和倚重。可惜胤礼还是劳心劳力步上了胤祥的后尘英年早逝乾隆即位后,胤礼为总理王事务大臣,工作量非常大,而胤礼为人又极为认真勤恳,外加胤礼本身就身体虚弱,所以乾隆特许胤礼不必每天入宫,平时在王府中处理事务,只需每隔一段时间入宫汇报即可,这是极为不同寻常的关照,也说明了乾隆确实遵照父亲雍正的遗嘱交代,对王叔胤礼格外照顾。胤礼本身生性豁达,还很有文采,所以他也深受大侄子乾隆的喜爱,因此乾隆除了格外关照胤礼,还非常关心胤礼身体健康,经常派御医去给胤礼调养身体。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很可惜,胤礼在乾隆三年(1738年)还是步上了十三哥胤祥的后尘把身子熬垮了,英年早逝,年仅41岁。胤礼一生只有一个儿子,还可惜夭折了,所以胤礼一生无子,在他病重期间,乾隆亲自到王府去探望胤礼,想到胤礼生前没有子嗣,如果就此一病而逝,那岂不是就后继无人了,所以乾隆当即与胤礼商量,把雍正最小的儿子也就是乾隆幼弟六阿哥弘瞻过继给胤礼为子嗣。胤礼死后,乾隆果然找了十六叔胤禄商量将幼弟弘瞻过继给胤礼为嗣,经过议定最终将弘瞻过继给胤礼为子嗣,所以当胤礼去世后,乾隆追谥胤礼为果毅亲王,让幼弟弘瞻承袭了果亲王爵位。其实乾隆让弘瞻承袭果亲王爵位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乾隆非常喜爱这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幼弟弘瞻,而胤礼生前得到了雍正很多赏赐,家底十分丰厚,所以乾隆想让自己最喜爱的弟弟继承胤礼的家产和王爵,这样就把弘瞻的前途都安排明白了,弘瞻小小年纪就可以衣食无忧,一生都不用发愁了。所以这么来看乾隆对弟弟弘瞻的疼爱也不次于父亲雍正对小兄弟胤礼的喜爱。胤礼死后乾隆万分悲痛,并且乾隆亲自去为胤礼送灵出殡,还特意给胤礼加祭一次,并且乾隆让大儿子永璜和幼弟弘瞻披麻戴孝以孝子贤孙的身份为胤礼发丧。写在最后从这些都能看出胤礼在生前死后都受到了雍正和乾隆父子的礼遇,这就归结于胤礼为人知进退,明得失,善于明哲保身,且性格还温和谦恭,所以在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情况下胤礼得到了哥哥雍正和大侄子乾隆的倚重和厚待。胤礼的结局是康熙诸子中算是非常好的一位了,只可惜的是他的寿命太短,虽然深受两代皇帝倚重和厚待,却英年早逝,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小岛知风拙见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