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水稻三次晒田的最佳时间段
现在怎么了?那些基层领导不是说“种田已经不需要农业科技人员了吗”,农民已经明白水稻种植技术了。可是,从网上所进行的回答来看,即使是一些大学研究生毕业者,都没能准确回答题主所需要的答案呀。题主所提之问题,应该是针对中稻种植区的。二十世纪70年代初,江苏有农民专家提出水稻“三黄三黑”的田间管理技术,而后,福建的龙海的双季稻区的农民专家也提出“两黄两黒”的双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本问题就是单季稻区的田间管理技术。众所周知:水稻虽然是水生植物,但它的一生过程中并非全都需要水分,也就是说,其某个生长期并非需要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栽培稻种更是如此。对于水稻生长过程是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互交替进行的,但这种交替并非特别明显,需要我们栽培管理者细心观察才能把握的。晒田者,烤田也,其中轻晒田,又称搁田。在水稻的一生生长过程中,正常过程是先进行茎叶与蘖的生长,在进行根系的纵深生长;接着进行花芽分化,再进行根系浅层生长最后进行穗粒生长,同时进行适量的表层根系的生长。这三次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互交替,都直接关系着水稻的“库”与“源”的建设。晒田的作用,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有提及。主要是:1、进行土壤的水气调节,控水有促进根系生长,以及控制地上部的过分生长,即控分蘖、控节间的拉长与控颖花分化及穗粒分化。2、进行土壤的理化变化,使之适应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要。特别是适应根系生长时的氧气供应,以及土壤的酸碱度调节,并可减少根系生长过程中因呼吸所残留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等。3、调节肥料的供应。控制因过量施用肥料而引起的徒长,随之带来的病虫害和倒伏。4、增加通风透光几率,提高水稻茎干的粗度,及叶片的厚度。晒田的最佳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一、移植后的25天左右(双季稻12天左右),具体标准为稻田植株分蘖量是总分蘖量的80%,也就是达到有效分蘖量;二、拔节期到幼化二、三期。主要是控制节间拉长,防倒伏;三、齐穗灌浆期。此期以干湿管理为好。双季稻的一、二次合并进行。主要是双季稻的营养生长时间较短所致。晒田指标:一般来说,稻田肥力优越者、或施肥量大者以及营养生长前期即分蘖期需要晒田,时间为5到7天,以稻田边土壤见1厘米裂缝为宜。颖花分化及齐穗灌浆期以搁田为主,时间以3天左右,稻田土壤表层见干而不粘手脚为宜。
农村里的水田,为什么要晒田,对水稻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晒田,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管理措施。通过人为调控稻田土壤的含水量、人为创造适度干旱的环境达到控孽、控旺、壮根、防病、改善土壤理化状态、缓解氮肥过量以及节水、节本、增产和提质的目的。总的来说,有条件的话,建议在水稻进入分蘖盛期之后进行1-2次的晒田过程。1、控孽、控旺。水稻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移栽基数过大造成的密度过大以及氮肥施用过量造成的水稻徒长、分蘖过于旺盛以及水稻叶色过于浓绿等不利的情况。对于这几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就是晒田搭配喷施芸苔素内酯的来解决。特别是在水稻分蘖的盛期,如果田间茎数达到目标茎数的80%以上,还有继续分蘖的态势,就需要及时的排水、晒田,控制水稻分蘖的数量,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2、壮根、抗倒伏。农作物的种植与其说是种植农作物,不如说是种根。因为农作物的长势、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都与根系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根系越发达,农作物的长势越健壮、丰产能力越突出、抗逆性也越强。对于水稻来说也是如此,由于根系长期处在水淹、缺氧环境,对根系的生长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晒田,排干田面的多余水分,让土壤缝隙中填充更多的空气,让根系也能“透透气”,对根系的生长非常的有好处。根系生长的好了,抗倒伏的能力也会增强。3、防病。水稻很多的病害都与水有关系。田面淹水、田面空气含水量过高,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扩散,也会增加水稻患病的几率。通过晒田使田面处于一定期限的干燥状态、降低田面空气的含水量,对水稻的防病来说也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通过晒田壮根,也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这几种病害,晒田有明显的的辅助防治能力。4、改善土壤理化状态。稻田由于长期的处于淹水、缺氧的环境,土壤的理化性质也相当的差。如果您在盛夏的季节抓一把稻田的稀泥,会闻到一股恶臭味,就是因为土壤中的秸秆、稻根以及其他的有机物之后散发出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这时候的土壤呈现稀泥、黏滑等状态,非常的不健康。通过晒田,排出有毒气体,散失多余的水分,能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对于改善土壤理化状态有比较好的效果。5、缓解氮肥过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氮肥过量,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旺长、叶色浓绿、倒伏、贪青等,都是氮肥过量的表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氮肥用量过大,造成水稻体内的非水解性铵态氮的浓度过高。想要缓解这些不利的表现,就需要逐渐的降低非水解性铵态氮的含量,增加水稻体内的有机物积累强度。通过晒田,控制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消耗水稻体内多余的非水解性铵态氮,对于改善这些情况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可以搭配喷施芸苔素、多效唑、矮壮素等来提高效果。6、节水、节本。水稻种植的成本越来越高,降低种植成本是重中之重。通过降低稻田的用水量,也能达到减少投资、减少投入、降低灌溉用水消耗量的目标,以此达到节水、节本的目的。7、增产和提质。水稻产量在于根系、地上部、有机物积累、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因素。其中,晒田的一个作用就是提高水稻体内的有机物积累情况,比如说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积累,这对于产量的形成以及提高水稻水稻的品质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水稻不晒田会怎样
不晒田不会怎样,不过产量低点而已。懒人种稻,又不会颗粒无收。晒田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看天气,看田地,看苗势。决定是否晒田,晒田又要顺势早晒,重晒,轻晒。一但掌握不好,轻则造成稻苗损伤,减产减收。重则造成稻苗枯萎,绝收。晒田一般在分蘖末期进行,过早,过晚都不行。过早影响有效分蘖的产生与生长,过晚新分蘖生长过旺盛,迟缓幼穗分化速度。因此,因当田间总茎孽数达到80%-90%时,就应该晒田。如果是分蘖期较强的品种还应提前晒田。晒田天数应根据天气而灵活制定,气温高,湿度小,晒田天数应少一些,气温低,湿度大,晒田天数应多一些。天数一般控制在5-7天。晒田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各方“火候”一但某个环节不好,就可能白晒,也就是所谓的减产。晒田的作用就是巩固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做到增产增收。因此,应科学规划,灵活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复杂的变化,做到不白干。
晒田后什么时候重新灌水
晒田后三天重新灌水通过晒田可使氮素代谢水平下降,控制营养生长速度,提高碳素代谢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积累。同时也抑制了节间的生长,稻茎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度变短,秆壁变厚,茎秆组织较紧密,因此也增强了株体抗倒伏的能力,也为水稻幼穗分化初期提供较多的养分来源。复水后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由茎、鞘向幼穗转移,促进了幼穗发育,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方面转化,满足了幼穗生长发育的养分的供应量,为形成穗大粒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