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火枪是骑兵的天敌,那为什么二战时还存在骑兵
确切的说机枪才是骑兵的天敌,不过二战中还是存在许多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尤其是在自动火力较弱的亚洲战场,骑兵扮演着侦察和机动作战的重要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支作战力量。亚洲战场上甚至还经常出现骑兵集群的冲锋作战,突破敌方的步兵阵地,用马刀杀伤敌方步兵,日军最高曾组建过骑兵集团,辖数个骑兵旅的庞大骑兵部队。即便是在火力空前强大的欧洲战场,依旧有着骑兵的身影,其中苏军就曾组建过大量的骑兵师,用于执行快速突击的任务,以弥补初期坦克部队的不足。由于骑兵具有很强的越野能力,对于后勤补给的依赖也较小,执行纵深穿插任务上有较大的优势。苏军在1941年的冬季中便大量投入了骑兵师和坦克旅混编为骑兵机械化集群,遂行纵深突击任务,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不过骑兵部队也存在致命的缺点,虽然行动迅速,但是无法携带重型武器,的携带数量也有限,无法担负正面的攻坚作战,对于德军据守的坚固支撑点几乎无可奈何,这是轻步兵单位的通病。我们经常看到苏军的骑兵部队可以渗透到非常远的德军大后方,但是却无法攻下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交通枢纽和补给基地,只能是暂时切断一些重要的交通线,但一旦德军选择装甲作战单位武装押运物资,苏军的骑兵部队几乎无法阻拦,所以骑兵部队在战役上的作用不太显著,后期苏军主要还是依靠突击能力更强的坦克军等重装部队,只有在复杂的山地和沼泽森林地带才会投入骑兵和坦克混编的快速集群。虽然苏军组建了大量骑兵师,但是这些骑兵师只是依靠马匹进行机动,到执行作战任务时都是下马像步兵一样作战的,而不是一战中那样骑兵整体的冲锋。面对装备大量机枪和火炮的现代德军,这种骑兵冲锋的战术早已经过时,只能遭至惨重的伤亡。苏军骑兵在初期曾经使用过骑马冲锋战术,结果是毫无意义的牺牲。德军中也有大量的骑兵部队,主要在后方执行反游击作战,保护关键的交通线路等,并不投入前线的作战。二战是骑兵最后的舞台,战争结束后各国基本都取消了骑兵这一兵种,其职能逐步由各种机械化部队担任。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要弄清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先要知道诸葛亮要进攻长安只能走那些道路,这些道路有什么特点。进攻长安的五个路线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祁山大道的具体情况祁山大道因为地势平坦,方便进军,因此是诸葛亮最爱走的一条道路,但实际上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与魏国的六次交战,五次是进攻,一次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诸葛亮进攻魏国都走了祁山大道,具体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走了祁山。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陇右、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天然堡垒,易守难攻。虽然说诸葛亮六次与魏国交战,五次是进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说法。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
曹仁与夏侯惇都是曹操起兵初期就开始追随的子弟兵将领,武功都不错,带兵打仗的能力都很强,曹操对他们都很信任和偏爱。但曹操唯才是举,量才而用,绝不会任人唯亲,他们的军阶和爵位都是依靠自己的战功取得。谁的能力更好一些,实在不好说,但从他们的职位、得到的封赏来看,豹眼认为,夏侯惇的能力应该在曹仁之上。一为进攻前锋,一为防御后卫。曹操起兵之初,二人就追随,曹操任命二人的职位,就看出了不同。诸夏侯曹传: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开始建立自己的子弟兵,就经常任命夏侯惇为裨将军。这个级别并不是很高,但一般也是经过许多次战斗或者立下大功才能得到。张辽投降曹操以后,赐爵关内侯,拜中郎将,之后数有战功,才升迁为裨将军。于禁在曹操入主兖州时就跟从了曹操,屡有战功,直到官渡之战决战前夕,因为多次击败袁绍的进攻,才得以被拜为裨将军。徐晃是在投奔曹操以后,攻打卷县、原武的贼寇,大获全胜,升任裨将军。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都是经过累累战功才得以升为裨将军,而夏侯惇一开始跟从曹操征战,就被拜为裨将军,这不是一般的器重。曹操联络关东诸侯董卓,自己代理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司马一职,仅次于将军,主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可以说,初期夏侯惇的地位仅次于曹操。折冲校尉,更不一般。折冲,起源于折冲骑,是古代一种战车,其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它能够抵御、遏制敌人的冲锋。曹操任命夏侯惇为折冲校尉,主要职责还是为曹操大部队提供战役保障及保障根据地的安危。董卓失败,曹操经过苦战得到了东郡,就命夏侯惇代理东郡太守。曹操征讨徐州陶谦,让夏侯惇留守兖州,张邈、陈宫等人背叛曹操,引领吕布入主兖州,是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死战,才保住了鄄城、范、东阿三县,为曹操保住了立锥之地。多数情况下,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留守大后方。博望坡之战,刘备趁曹操远征袁氏兄弟时偷袭许都,曹操不能分身,就命夏侯惇带领于禁、李典去阻击刘备。这是曹操初期对于夏侯惇的使用情况,足以看出,夏侯惇是曹操起兵初期最为倚重的人。诸夏侯曹传:(仁)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曹仁也很生猛,曹操起兵时,曹仁已经在淮、泗之间集结了上千人的队伍。曹仁跟随曹操起兵,被任命为别部司马。这个别部司马,也是有说法的。曹操自己直接招募的部队作为一部,由夏侯惇为司马,掌管军内事务。而曹仁自己有直属的,曹操就把他作为别部,任命曹仁为别部司马,主管军内事务。这与刘备投奔公孙瓒之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差不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二人使用上的区别。曹操的直属部队由夏侯惇带领,曹仁还是统带自己原来的部队,这并非是出于信任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部队的方法。曹仁同时被任命为厉锋校尉,这个厉锋校尉,一般是作为曹操的前锋骑兵部队。战役之前,往往都是曹仁作为前锋出战。张辽、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官渡之战前期的白马之战,二人作为前锋率先出击,关羽秒杀颜良。作为前锋,其战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果战斗力不足失去了锐气,那可是兵家之大忌。但作为主帅,特别是像曹操这样替自己打天下的主帅,自己看家的家底,一般不会放在前锋上使用。这就是大决战,几乎看不到夏侯惇的身影。作为曹操整个大兵团的预备队,夏侯惇并不是不重要,反而是特别关键。夏侯惇一般作为曹操的大后方保障,曹仁一般作为曹操前锋出战,这也是曹操对于二人使用的不同。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之后,曹仁因为数有战功,被拜为广阳太守。无论从时间来看,还是重要性上,曹仁这个广阳太守,比起夏侯惇那个东郡太守,都要差一些了。东郡那是曹操的中央根据地,跟红都瑞金、宝塔延安差不多。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曹操在濮阳击败吕布,重新夺回兖州之后,就任命夏侯惇为河南尹,把根据地所有政务都交给了夏侯惇。曹操平定河北期间,夏侯惇一直为曹操大军断后,为曹操提供保障。邺城被曹操攻破之后,夏侯惇升任伏波将军,但仍代理河南尹,并且给与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不必拘泥于科制。夏侯惇给人的感觉总是吃败仗,其原因就是为了保障曹操大军的行动,夏侯惇必须做出牺牲。世人感觉夏侯惇有些窝囊,可曹操心里门清哦。还真不能仅仅以胜败来看待一个人的能力和功劳,有时候一场败仗,或许起到的作用更大。这也是夏侯惇总吃败仗但封赏却不少,甚至比别人多的原因。这足以说明,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这不仅仅出于他的忠诚度,也在于其能力和勇猛。把后背交给夏侯惇,曹操是最放心的。曹操同样把驻守南郡、襄樊这样的重任交给曹仁,同样是驻守,看似是防御,但南郡、襄樊都是最前线,那是在进攻的位置上,而且此时的曹操,基本盘还不大,还处在积极进攻的阶段。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曹操撤军,留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县。此时,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孙权的势力又在刘备之上,在孙权方向,急切之下也难以短时期内平定,能够守得住也就很不错了。曹操下一步的战略已经放在了经营西北战局,主要进攻方向是襄樊、汉中,夏侯惇所处的位置,又成了曹操行动的大后方。只要夏侯惇不出现大的问题,曹操就可以安心对付刘备。就整体而言,夏侯惇多处在保障曹操后方安危方面,而曹仁多处在曹操进攻的位置上。从职位、封赏来看,夏侯惇也比曹仁要高一些。建安二十年(215年),依据夏侯惇前后功劳,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总共二千五百户。曹操主政时期,经济因为战事频繁被破坏严重,封赏一般不超过二千户,夏侯惇几乎是特例。曹丕即王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但几个月后,夏侯惇病逝。没有看到曹仁在曹操时期封邑有多少,《曹仁传》记载,曹丕即王位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增邑二千户,并之前封邑共三千五百户。也就是说,曹丕未继位前,曹仁的封邑是一千五百户,比夏侯惇足足少了一千户。而且曹丕继位后,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曹仁是车骑将军,也有区别。豹眼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硬性比较夏侯惇与曹仁的能力和武功值,应该相信曹操父子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的霸业随便送人情。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起码职位、爵位和封邑还是大致能说明大多数人的能力的。不过这一点,还是应当把诸夏侯曹及五子良将分开来说,毕竟血浓于水,任何人都会区别对待的。诸夏侯曹与五子良将对比,忠诚度要高于能力;但在诸夏侯曹及五子良将各自内部,还是要看能力的。忠诚度及亲密度来看,夏侯惇也胜曹仁一筹《曹瞒传》认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但一般史家并不采信。曹氏与夏侯氏世代联姻,关系非常密切,跟亲兄弟没啥区别。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所有将领都被任命为曹魏的官职,只有夏侯惇没有。夏侯惇上书曹操,认为这是“不臣之礼”。但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该委屈夏侯惇为魏臣。但夏侯惇还是极力请求,曹操最后任命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豹眼认为,这一点也可以佐证曹操与夏侯惇并不是族兄弟,而是亲戚,曹仁才是曹操的族兄弟。作为族兄弟的曹仁,忠诚度没有问题,但这也看出夏侯惇的忠诚度更高,毕竟是异姓兄弟。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驻军在摩阪,调度各路大军驰援樊城曹仁。曹操经常召见夏侯惇,并让他同自己共乘一辆车,而且允许夏侯惇自由出入曹操的卧室。这在所有将领中,无人能比,这几乎有“一字并肩王”的味道,如果曹操称帝的话,很可能封夏侯惇为王。此时,曹操已经英雄暮年,考虑最多的恐怕就是安排后事了。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不久,夏侯惇就去世了。这说明夏侯惇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曹操父子依然给与了夏侯惇重任。曹操父子未必还指望夏侯惇做出啥功绩,更可能是给与夏侯惇一份荣耀。因此,豹眼认为,无论是职位、爵位和封邑,还是亲密度,都是夏侯惇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度所得。既然这些都在曹仁之上,就说明了夏侯惇的能力也理该在曹仁之上。这是豹眼的理解,诸位友友可有不同的意见?欢迎赐教!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
安史之乱非常有意思,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重要的领导人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而且两人的儿子杀死他们的主要原因都不是为了皇位,安庆绪杀死安禄山甚至可以说是半推半就。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以“奉密诏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由于唐朝经历了多年的太平盛世,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见过刀兵,听说安禄山起兵叛乱后纷纷投降或者弃城而逃。唐玄宗李隆基听闻安禄山后,迅速组织了一批市井子弟进行抵抗,但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所以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便攻克了洛阳。第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安禄山称帝时,由于长年好酒及色,所以导致身体肥胖,行动非常不方便,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伺候。更严重的是他当时患上了重病,背部长满了毒疮,眼睛也逐渐的看不清东西。在那个医疗落后的年代,安禄山整天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堪,因此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对周围的人经常是非打即骂。甚至对自己的谋主严庄、贴身的宦官李猪儿也是如此。安禄山起兵时,由于其长子安庆宗在长安城被李隆基处死,所以安禄山准备册立其他的继承人。当时摆在安禄山面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原配妻子的二儿子,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安庆绪,他为人软弱,而且做事毫无主见,思想也非常混乱。另一个是小儿子安庆恩,他是安禄山第二任妻子段氏的儿子,段氏美艳,深得安禄山欢心,所以爱屋及乌,安禄山准备册立段氏的儿子安庆恩为继承人。严庄当时对安禄山已经非常不满,所以策划事件准备杀死他。看清楚形势后,严庄找到了安庆绪,说明了利害关系后,安庆绪同意了杀死安禄山。说通了安庆绪后,严庄又找到了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李猪儿是契丹人,十几岁的时候就做了安禄山的亲兵,安禄山非常信任李猪儿,所以为了让他贴身伺候自己,一刀阉了李猪儿。这次事件让李猪儿流血数升,差一点死掉,因此李猪儿对安禄山早已心生不满,加上最近安禄山对自己非打即骂,所以严庄找到李猪儿时,李猪儿欣然同意。三人密谋好后,在安禄山称帝后的第二年正月初五[一说正月初一]闯入安禄山的寝宫。安庆绪在宫外把风,严庄和李猪儿进入宫帐,李猪儿抽刀砍死了安禄山。由于安禄山双目失明,他也只知道是家贼杀死了自己,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安庆绪继位后,由于能力不足,权力落入严庄手中。安庆绪从此成为了严庄手中的摆设。后来安禄山的叛军离心离德,唐军顺势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严庄见势不妙,立刻投降了唐军,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安庆绪。再后来,史思明以大逆不孝为名,代安禄山处死安庆绪。当然史思明后来也走了安禄山的老路,因为宠爱幼子,所以想杀死实权在握的长子史朝义。最终史朝义心生不满,率先出手杀死了史思明。史思明去世后,叛军气势衰竭,公元763年,史朝义在穷途末路中,安史之乱结束。
如何看待长安十二时辰崔器之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厦将倾之时,总是从一点一滴的某个事件开始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盛唐,又盛转衰的起点,就是小小的旅贲军,九年陇右兵的长安崔器。崔器这个人,代表了很多大唐长安的底层士兵,拼命杀敌,奋进,就想进入长安,当皇帝身边的兵,光宗耀祖。为了崔器,哥哥崔六郎以肠子裹珍珠,导致只能吃流食,哥哥这么拼,都是为了让弟弟有个出身,在此之前,兄弟两人都是逃离了户籍的农夫,也就是黑户。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崔六郎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弟弟。靖安司抓狼位,崔器指挥失误,导致兄弟们伤亡惨重,皇帝又颁下圣旨不赏不罚,崔器对死去的弟兄,对剩下的弟兄无法交代。在姚汝能的蛊惑下,投奔右骁卫甘守诚,并说服兄弟们一起离开靖安司,对兄弟们也算是一种变相的交代。谁知道,靖安司投奔过去的旅贲军不受待见,短短半天的时间,处处受到排挤,还被甘受成安排守卫靖安司,名为保护,实为监视软禁众人。龙波带一帮恐怖分子打着营救鱼肠的名义,突袭靖安司,右骁卫的撤退不见,唯独崔器,留下保护靖安司。原来,他战场上的直觉发作,感觉有敌袭靖安司,果不其然,龙波来袭,杀掉了靖安司的文官大半,看得李必肝胆欲裂,却无可奈何。崔器出现,明知自己不是敌人对手,为了军人的骄傲,为了靖安司同仁,为了救赎,他挺身而出。在这不得不说姚汝能,忽悠崔器去右骁卫的是他,人家崔器留下来保护靖安司,“义正词严”讽刺崔器的还是他,俨然就他一个好人,别人都是蠢蛋。大姚啊,你咋这么作妖呢?在龙波等人开启大杀特杀模式的时候,崔器明知必死,依然挺身而出,真的猛士一名。他以寡敌众的战斗,看哭了多少人,鹏哥的眼睛早已湿润。崔器,你为保护靖安司而死,是义士,但就像崔器说的,没有公文,别人都不来救援,他崔器其实是一个“傻蛋”,求功名的心,去哪了?为何这么莽撞?心痛。崔器还是没能挨过龙波的三通鼓,死在了姚汝能的怀里,锅盔都没能吃完,可惜了。别看崔器打得热闹,他跟龙波,包括李必,张小敬,姚汝能,元载等人,都只不过是上位者交锋之时的棋子,可以被随意牺牲,连一丝惋惜都没有。大唐男儿,像崔器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只不过,上元节过后,大唐就走向了由盛而衰,悲哀,无奈,也是必然。我是大鹏哥,喜欢就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