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江湖悠悠瑞鹤仙影(上联:水调歌头,苏轼东坡游赤壁,如何对下联)

发布时间:2023-05-29 11:33:13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上联:水调歌头,苏轼东坡游赤壁,如何对下联

水调歌头,苏轼东坡游赤壁

风中扇底,孔明北海上青云

姜夔的“凄凉犯”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此词大约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词人在合肥时所作的。原题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蹙栗吹之,其韵极美。亦曰《瑞鹤仙影》。”这篇长达二百余字的词序,交代了本词的写作缘起,并就“犯调”给予具体的论述,从词序中可以看出,词人对此有深深的感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上阕描写合肥城的萧条冷落之景以及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该地重镇的合肥,迭经兵掠,往日的繁华不复存在。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萧条冷落。“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将“一片离索”更加渲染开来。  宋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之离索用了“断垣瓷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南宋百余年间淮南一带的萧条景象跃然眼前。“一片离索”全属写实。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并没有描述具体的意象。  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概的画面: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颤抖;及至逼近观察,似入画面一般,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马嘶”“吹角”诉诸听觉,“行人”“戍楼”诉诸视觉,这些意象,或动或静,在肃杀的秋风中交织成一幅真实的画面,调动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战后独具的残破荒凉氛围。  接着,词人拋开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略略一点,和读者交流,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更”字使景中寓情,于是,画面便在景情交错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至此词人意犹未尽,歇拍二句再反实入虚,用独特的语调,传写自己犹如置身于当时的思绪:行经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名城,就好像当年随将军出塞的部卒,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上曲折地行进,所感受到的是满目离索和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边无际的寂寞。  部曲,此泛指。迤逦,曲折连绵貌。用此手法,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使所读之人不期然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为家国身世而伤怀痛心。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之感,也就使词中所营造的画面的意境得到进一步深化。  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可见下阕都是词人对往昔的回忆。西湖,指杭州西湖。携歌,带着歌女出游。碧水红荷,画船笙歌,那昔日的种种快乐景象,令词人难以忘怀。淳熙十四、十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俊丽的笔调,诉说了对此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将萧条传至南浦,西湖荷花那迷人的冷香可能也随着“水佩风裳”的零落凋败而消逝了吧?“旧游在否”一问,将词意稍稍振起,将叙述的节奏稍稍作了调节。“想如今”句以揣度的语气写西湖荷花的凋落。前一句写人,后一句咏荷,而于咏荷中也暗 寓着往昔不在的感慨。  这两句与换头三句所描绘的画面形成一个对比,在时间上则是一个过渡,将回忆拉回现实。如果说换头三句是通过对西湖的优美风光及游乐生活的刻画,将淮南的冷落反衬了出来,或者说是由于边城的萧索破败及词人处境之凄凉才忆起过往的美好情景,则此二句对于西湖衰飒秋景的描写,乃是由于词人置身于淮南的现实环境,有感于四周的景象,因“情怀正恶”而对西湖景物进行联想的结果,时空的交叉统一融合在这里。  词人愈是感到眼前环境的凄黯,对西湖旧游的怀念之情就愈加强烈。于是,以下几句,词人索性放笔将这种不能自已的情感直抒出来。“漫写羊裙”,用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的故事。《南史•羊欣传》载,南朝宋人羊欣,年少时即工于书法,王献之对此非常喜欢,羊欣夏天穿新絹裙(古代男子也着裙)昼寝,王献之题字于他的裙上,羊欣看到王献之的墨迹,把裙子珍藏起来。  词中这里“羊裙”代指准备赠与的字幅墨迹。词人想象着:要把他此时的真情信笺系到雁足上,让它捎给心中人。一般的词人,也许觉得写到这里表意已完,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但是,姜夔却对鸿雁传书进行了深加工:只怕大雁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带信,因而耽误了日后相见的期约。  所以,“羊裙”只是空写,还是无法解开怀友之情,这就使读者对词人的孤独寂寞更加同情,产生了更多感情上的共鸣。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